和自己比,江淮汽車2013年的銷量是1994年銷量的36倍還多;
和一汽比,各自成立50年周年時,汽車產銷量均首超50萬輛;
和同類比,江淮集團年銷量、市場份額均為慶鈴集團的近六倍;江汽股份營業(yè)收入是慶鈴股份的近六倍,凈利潤約為慶鈴的2.5倍;但在1994年,江淮的汽車銷量不及慶鈴的五分之三,營業(yè)收入不及慶鈴的五分之一……
5月下旬,江淮汽車迎來公司成立50周年。因工作安排原因,本人未能躬逢其盛。在略感遺憾的同時,回顧自己對該企業(yè)超過20年的采訪與觀察,深感在當今自主品牌飽受質疑的背景下,江淮汽車的發(fā)展歷程具有非常難得的樣本意義。一家地方汽車企業(yè)的50年,并不僅僅是江淮集團幾萬員工的半個世紀,也反映出中國汽車產業(yè)的現狀與困惑。因此,記者愿就手頭積累的一些數據和資料,從“汽車企業(yè)到底應該怎樣看“入題,后面的文章還會論及兼并重組、合資合作等內容。
雖然有長達半個世紀的歷史,但江淮汽車的發(fā)展還是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,尤其是在1993年,企業(yè)的汽車產銷量超過1萬輛以后。
和自己比,江淮汽車榮耀無比

5月下旬,江淮汽車迎來公司成立50周年。
1994年,江淮汽車集團的前身——合肥江淮汽車制造廠銷售汽車1.40萬輛,所生產的汽車類別只有“載貨汽車及輕客底盤”,在國內汽車行業(yè)的排名為第19位;
2013年,江淮汽車集團銷售汽車51.43萬輛,產品涵蓋乘用車、商用車兩大類別的轎車、SUV、MPV,重卡、中卡、輕卡和大客、中客、輕客等幾乎所有車型(或者說,除了微型車以外,江淮都有大批量生產),在整個汽車行業(yè)排名第10。
單就汽車銷量比較,江淮汽車2013年的銷量是1994年銷量的36倍還多。而江淮集團董事長安進在慶祝江淮汽車成立50周年慶典上所披露的其他數據,都是20年前的合肥江淮汽車制造廠難以想象的,也為業(yè)界所矚目。
比如:2013年,作為上市公司的江汽股份營收336.2億元,同比增長15.47%,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.17億元,同比增長高達85.39%。
再比如:截止今年4月,集團公司擁有總資產385億元,凈資產102億元,廠房建筑面積近700萬平方米,員工3.2萬余人,過百萬輛的整車產能、80萬臺的發(fā)動機產能基地基本建成。
以上數據表明,江淮汽車是我國汽車產業(yè)發(fā)展,特別是自主品牌發(fā)展的佼佼者。
和“同齡”比,江淮汽車毫不遜色

中國汽車企業(yè)相對年輕,真正超過50年歷史的企業(yè)屈指可數。盡管如此,江淮汽車與其他“根紅苗正”、占盡“天時、地利、人和”優(yōu)勢的汽車集團相比也毫不遜色。
2003年,一汽集團成立50年周年。作為“共和國長子”,當時發(fā)布的數據是:2002年,一汽集團汽車產銷首次超過50萬輛大關,達到58萬輛,銷售收入840億元。彼時,一汽集團尚未丟掉國內汽車產銷量領先的位置,還是貨真價實的“第一汽車”。
2003年,被南汽集團稱為“重大轉折的一年”:在南汽56年的歷史上第一次實現銷售汽車突破10萬輛,增長20%;營業(yè)收入達到114億元,增長26%。是年,南汽的行業(yè)排名仍在前10名開外,所占市場份額略高于百分之二。
2013年5月20日,喜迎50年華誕的江淮汽車集團銷售汽車51.43萬輛,所占市場份額為2.34%,江汽股份營業(yè)收入336.2億元。
以上僅就各公司成立50年背景下(南汽當時是成立56周年),幾家企業(yè)在汽車銷量、營業(yè)收入等絕對量的簡單比較。畢竟,10年前,國內的汽車市場規(guī)模與現在并不可同日而語,而今天的市場競爭之充分又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;此外,一汽、南汽所具有的政策支持、合資實力、人力資源又是江淮汽車難以企及的。因此,在這個意義上說,即使是與行業(yè)領先的企業(yè)相比,江淮汽車也毫不遜色。
和同類比,江淮汽車脫穎而出

2014款全新江淮和悅(點擊進入專題)
上世紀90年代初,一批地方企業(yè)以輕型車起步,出現了多家企業(yè)爭鋒的局面,其中,大多地處南方的躍進(南汽)、慶鈴、江鈴、江淮、鄭州輕型和云南藍劍等企業(yè),在1994年的銷量都超過萬輛,市場份額大多高于百分之一(見下表)。
表:1994年萬輛以上輕型車企業(yè)今昔(輛/%)
排名 | 企業(yè) | 1994年 | 2013年 |
5 | 躍進 | 74504/5.57 | 267675/1.22 |
12 | 慶鈴 | 24070/1.80 | 87114/0.40 |
15 | 江鈴 | 19619/1.47 | 251267/1.15 |
19 | 江淮 | 14025/1.05 | 514282/2.34 |
20 | 鄭州輕型 | 13456/1.01 | - |
21 | 云南藍劍 | 11705/0.88 | - |
。ㄖ袊洕W汽車據《汽車工業(yè)規(guī)劃參考資料(1996)》和《中國汽車工業(yè)產銷快訊》整理)
當時,在上述企業(yè)當中,除獲國家支持的躍進汽車集團遙遙領先之外,同樣得益于率先引進五十鈴技術的慶鈴、江鈴則略有領先,而排名19-21的江淮、鄭州輕型和云南藍劍則難分伯仲。若嚴格一些說,當時的江淮還是以輕型客車底盤為主,輕型貨車剛剛起步,直到1995年6月才推出新一代HFC1061新輕卡。
但是,20年過去,以上6家企業(yè)可以用“冰火兩重天”來形容。江淮在當時的“小伙伴們”,多被“四大集團”兼并重組,仍能保持“自由之身”的惟有江淮和慶鈴。所以,兩者之間也許最具可比性。
1994年,江淮汽車的銷量不及慶鈴銷量的五分之三(見上表),且自主開發(fā)的江淮輕型卡車和客車底盤,遠不及慶鈴“高大上”的五十鈴品牌,銷售收入、單車利潤更不可同日而語。
當時的慶鈴有多強,一組數據可以揭開謎底:1994年,作為國家定點生產輕型汽車的大型骨干企業(yè),慶鈴集團銷售收入達35.5億元,名列全國500家最大工業(yè)企業(yè)第75位、全國最大“三資”企業(yè)第5位、中國機械工業(yè)百強企業(yè)第10位、重慶工業(yè)企業(yè)50強首位。
1994年,江淮汽車的銷售收入不到7億元,不及慶鈴集團的五分之一,且沒有引入外資,也沒有引進技術。用現在的話說,當時的江淮不知被慶鈴“甩掉幾條街“。
但到2013年,慶鈴集團基本上還是一家傳統(tǒng)的商用車企業(yè),年銷汽車8.71萬輛,同比增長-1.98%,市場份額只有0.4%,行業(yè)排名第18位;據其上月發(fā)表的年報稱,2013年,慶鈴汽車股份總營收57.83億元,凈利潤3.72億元,同比增長27.9%。
而江淮集團銷售汽車51.43萬輛,同比增長5.65%,所占市場份額為2.34%,排名第10。同年,江汽股份營業(yè)收入336.2億元;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.17億元,同比增長85.39%。
綜合比較一下,2013年,江淮集團年銷量、市場份額都是慶鈴集團近六倍;江汽股份的營業(yè)收入也是慶鈴股份近六倍,而凈利潤約為慶鈴的2.5倍。
另據上周三(5月28日)發(fā)布的:“2013年中國汽車工業(yè)營業(yè)收入三十強企業(yè)名單“顯示,2013年,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營業(yè)收入為408.51億元,位列第11位;而慶鈴汽車(集團)有限公司營業(yè)收入為111.59億元,排名第24位。
總體上說,20年過去,江淮集團與慶鈴集團的行業(yè)地位幾乎是來了個大調換:江淮如今的名次甚至更靠前(當時的第19,現在的第10、第11),而慶鈴的地位則愈發(fā)向下滑(當時的第12,現在的第18、第24)。(中國經濟網汽車 張宇星)
中國經濟網汽車點評:一家汽車企業(yè)究竟怎么看?是卯足吃奶的勁拿個“月度銷量第一”而四處招搖,還是為了政績不惜血本地“壓庫”壓出來個百萬輛,或者是多買幾萬輛車就以為扛起了自主品牌的大旗?或許,評價一個汽車企業(yè)最科學、有效的參數就是時間,50年又是一個不錯的節(jié)點。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企業(yè),能夠在強手如林的汽車行業(yè)躋身前十,特別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,自主品牌市場份額六連降、七連降、八連降,江淮汽車的半個世紀“長成史”就有了特別的意義。